我国一直以来在底层芯片领域缺乏核心技术,特别是近年来经常受到美国技术霸权的压制。自2016年开始,我国不少企业就频繁受到美国的打压制裁,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推迟几家企业的发展,更是一场逐步升级的国家之间的技术竞争,由此引发了国产芯片替代热潮。发展中国的底层计算芯片,摆脱脖子问题,不仅是企业和行业的发展需要,而且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需要。时至今日,
国产芯片替代发展趋势如何呢?以下内容为您详细解答
据央视财经频道报道,2019年国内芯片进口额为304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进口额排名第二的原油1662亿美元,从整个数据来分析,表明我国对半导体芯片的需求量仍然很大,芯片与我们的生活不可分割,已成为进口依赖最大的行业。从2020年开始,国家大力推动国产芯片的发展,进口国外芯片的数量开始出现减少的趋势,业内人士表示,国产芯片的发展正在加速,不仅仅是封锁造成的,更是半导体芯片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芯片自给率将达到70%,而2019年中国芯片自给率仅为30%左右。
2020年出现的缺芯问题在汽车行业持续发酵,许多汽车公司不得不暂时关闭工厂,由于缺芯引起的零部件供应链断裂已经演变成为一场全球的缺芯危机。芯片问题对于我国芯片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汽车芯片公司在竞争中打开了崛起的机遇窗口,国内替代品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应对芯片国产替代的呼声,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联合颁布的《新一代汽车供应链痛点研究——车用半导体篇》白皮书报告,报告称,车用半导体国产化路径需要分“三步走”,首先,行业需要与国内领先企业共同建立完整、权威的汽车规格级半导体检测和评价能力,然后帮助国内独立半导体企业在检测和评价的基础上满足完整的汽车规格级要求。最后,推动国内独立半导体企业进入国内外主流汽车企业的供应链。
随着近年来科技领域国际竞争的不断升级,国内替代品正成为芯片产业发展的关键焦点。2021年上半年十四五规划提出,高端芯片是国际急需和长期需求,集成电路是全球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基本核心领域。
国内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各个环节的技术,加快国内市场的引进,大量开放国内替代空间。以国内晶圆制造领导者和IDM领导者为例,过去五年的招标数据显示,中国大陆设备招标数量的比例继续增加,国内设备替代率呈上升趋势。从产能扩张的角度来看,当地企业在稳定的需求增长下稳步增加了资本支出。根据国际半导体工业协会(SEMI)的数据,预计到2022年将增加29家晶圆厂,而中国大陆将占8家,排名第一。
展望未来,国产芯片替代发展趋势有望持续发力,同时,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我国要想完全实现百分百芯片替代,还需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攻克底层芯片核心技术,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芯片强国。